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

评书的语言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评书,这个癖好是上小学的时候放寒暑假回老家养成的。我爷爷特别喜欢听评书,我叔叔特别喜欢听评书,我堂弟也特别喜欢听评书,后来连带得我也特别喜欢听评书了。:) 我听评书听得最上瘾的时候从上午11:30开始,半个小时换一个台,一直不间断地听到下午两点。广播电台的频道背得滚瓜烂熟。中午饭就抱着碗蹲在收音机旁边,一边吃一边听。:))))))) 那时候从封神演义、到三国演义、到隋唐演义、到岳飞传、到杨家将、到明英烈、到三侠五义、到小五义、到夜幕下的哈尔滨、到......。 我的那点儿历史知识都是从评书里得来的,还99%都是野史。

从上了高二开始我听评书的劲头才渐渐淡漠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流行的那些评书我差不多都听过了,另一方面高中的作业多起来,连中午也不得空闲了。后来军训拉练的时候,队领导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免得一个个都走得愁眉苦脸的,就鼓励大家讲故事。每个中队还配了一个大喇叭,前后好几十米都听得见。那时候LP讲的故事都是金庸的武侠。我上大学以前是标准的乖孩子,除了在电视里看过《射雕英雄传》之外,金庸的小说一本也没看过,可LP已经是颗大毒草了,看完了所有的金庸的小说。整个拉练结束以后,我从她那儿听了好几部长篇下来。我会讲的武侠就只有从评书里听来的了。LP恭维我说“你听的那些评书都是国粹、艺术,俺们是下里巴人,只能看看通俗小说。”我当然知道她说的是反话,其实评书最广泛的支持是广大的基层群众。象我爷爷、我叔叔、我堂弟都是农民,根本不看小说的,但是听评书都很上瘾。不过,LP的话撇开那一点恭维的成分,也未尝没有一点道理。我觉得因为评书是一种口头文学,比书面文学更接近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而且语言特色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比书面文学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也就有更强的生命力。四大名著里除了横空出世的《红楼梦》,剩余的三部都是话本起源,经过了多少代说书人的锤炼、润色、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才由一两个文人做了重大的修订完成的。可见评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

我特别喜欢评书的语言。小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着意,那时候光顾着听故事了。:P 现在,故事是早就已经都知道的了,再听的时候,语言的魅力就凸现出来了。摘录一些我喜欢的句子在这里。真的和我们读惯了的方巾气很不一样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