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在这里:宝钗探慰王夫人一节的随感
我喜欢的是这篇回贴:by 菱藕香深
从老婆子的话里袭人宝钗以及读者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金钏是被王夫人撵逐出去的,第二,金钏被逐后心情极为恶劣,波动极大,第三,她没有得到任何安慰同情,主客观都很无助,第四,井中发现了她尸首。综合这些信息,常人的一般结论是:金钏系跳井自杀而死。所以老婆子当头第一句话就说金钏“投井”死了,而不是含糊地说掉到井里,当然还有一种非常人的想法,比如福尔摩思柯南之类的大侦探,经过勘查现场尸检会得出凶杀的高见也说不定,宝钗虽是山中高士,这一次我还是倾向于她跟我们常人的想法近似,就是说宝钗听了老婆子的话后,会基本确定金钏是自杀。
金钏与宝钗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情,最多就是宝钗知道有这么个丫头,却未必有什么交情,
这太肯为宝钗说话了。金钏并非粗使的小丫头,即使二三流丫头如小红,她自己的正主最爱在女孩身上用心的贾宝玉都不认识,宝钗隔着滴翠亭听音即可辨出,宝钗有心人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刚刚前一刻湘云拿来的四个戒指,巴巴的还有金钏姐姐一份呢,在世故人情上一贯略显幼稚的湘云尚且清楚金钏的地位,交情稔熟到送小礼物,对于宝钗,金钏倒仅仅是一个“只知其名却不相熟相关之人”而已?真如此,那就该是“憨”宝钗而“时”湘云了,曹翁岂不谬哉?最起码,金钏也算宝钗的熟人吧。
宝钗见说方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
这是宝钗第二次就金钏事件发表评论,前后两次,同样的四个字,明白显露出宝姐姐的好奇心与涵养功夫,若只有好奇心则真成了包打听,缺一不可方是宝钗。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
戳心话呀,好一个慈善人。红楼梦里的戳心话最妙,鸳鸯怒骂小老婆偏偏身边就有两个优秀准小老婆,贾赦讲笑话偏心老婆子,偏偏就在承欢的中秋夜宴正对着贾母的面。若说当事者故意,就太荒谬,然而曹翁存心,简直是一定的。
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 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
话至此已是恰到好处。安慰人的场面话说到这样还不够吗?是啊,宝钗已然知道金钏是自杀,仍然说了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但也不必苛责,出于安慰亲姨娘的善意目的,这种谎话尚在人情可接受之列。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才是真正能安慰王夫人的话呢,这才是宝钗的真心话呢。金钏自杀,根本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所谓贪玩说不过是虚晃一枪,哪能洗刷掉王心里的罪恶感?宝钗当然知道仅如此说还是隔靴搔痒, “道安慰”的目的远未达到呀,而此话一出,双方皆如释重负。慈善家王夫人的负罪心理解除了,薛宝钗道安慰的目的达到了,而金钏呢,被追谥为“糊涂大气”,各安其所啦。从原文看,这段话是连续说出,感情贯连,说明了说话者内心的顺畅自然。如果曹雪芹在这段话里安排一个“又笑道”之类的停顿,也可让人略微体会其说实话的内心波动,可惜没有。从虚构的贪玩说到真实的糊涂说,宝钗的心里很平稳。出于对死亡的普遍恐惧,常人会对死者有一种本能怜悯,除非死者其人十恶不赦。金钏够不上十恶不赦吧?可宝钗的那一点本能的怜悯恻隐在哪里呢?为着安慰自己的亲姨妈,就连本能都可以抹煞吗?我们常会说自己不信的谎言,但有谁常说自己都觉得亏负良知的瞎话呢!而且没有任何外来的利诱或者威压,只是为了道个安慰,就可以这样说,毫不在乎他人的死与身后名了吗?宝钗说糊涂,一半是安慰,一半是她对金钏的真实评价,既可做安慰姨母的漂亮话,同时又是自认为公允的真心话,所以说得娓娓而来,波澜不惊。若说糊涂指自杀行为,那尤三姐自杀怎不见宝钗用此语?反而用了“命定”。可见,什么人什么死法,宝钗内心自有一套评判系统,尤三姐的不多说了。专论金钏,她虽被逐被冤,不能体面地活着,但依然可以苟活。她认了,还是拚了,那都是她应有的权力,别人没资格说三道四。而在宝钗的价值观中,人要各安其份,各守其礼,作为丫头的金钏虽不安分而遭逐,但理应苟活,明明能活,偏要大气而死,失了份,坏了礼,与宝钗的价值取向包括主流社会的秩序抵触,谓其糊涂,天经地义。更何况,后面还有一个精确的注脚:不为可惜。遭冤而死的人命不可惜吗?但不识时务的奴隶确实不值得可惜。
当人的根本价值与礼教制度冲突时,宝钗的眼里往往没有人,只有礼,人则按礼的规格被天然划分成君臣父子主奴。与其说宝钗缺乏感情丧失良知,不如说她的感情和理性都被礼教高度格式化了,这种格式化是如此成功,以至属于本能的某些东西也被纳入了礼的体系。所谓宝钗冷漠无情的正解在这里:这个情,不是顺水人情,也不是日久生情,而是人心里的真情,对生命价值的普遍认可,解做悲悯,解做仁,而不是说要求她对莺儿香菱等等皆视若无物,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这样,那恐怕她不是白痴也是自闭症。凭着“糊涂人”这一评语,“不为可惜”四个字,宝钗之冷,可以盖棺矣。
PS:顺便分析一下宝姐姐的语言艺术,说假话用“多半”开头,讲真话以“纵然”起始,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圆滑又恳切,真不知该赞宝姐姐还是曹先生了?
宝钗叹道: "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 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这是正经实惠,又有人说这体现宝钗觉得下人的命不过是几两银子的事情,我最烦就是这样上纲上线了,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我们不能只看到宝钗建议多赏银子的正经实惠,忽略了“不过” “也就”的含义。银子是利益,话语有情义,宝钗那么周到的人,怎么就不能义利兼顾,偏要出纰漏呢?人命当前,能说出:不过多给多少多少钱,也就如何如何,这种句式本身就是金钱强暴生命的逻辑,相熟者未寒的尸骨,竟压不住银子的光?说明此人心里银子太重而人命太轻。金钱可以弥补损失,但不能赎罪,而在宝钗心里,她理所当然地混淆了这两者。究其原因,倒也不全因她出身豪门,深谙金钱魅力,最主要的,还是她那高度格式化的内心世界支撑着她这种不道德的道德,因此她依然侃侃而谈,云淡风轻。千万别再说“难道宝钗还应该……”的话了,她能怎样该怎样,曹翁早有安排,呈现给我们看的原文即是,而在她的怎样后面曹翁究竟要展示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灵魂,这才是引发众多读者议论的根源。
比如林妹妹这一次没有被安排出场,就不会让人知道她的想法~
这个说法很妙。其实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林妹妹没有被安排出场?王熙凤没有被安排出场?探春也没有被安排?林是世外仙姝,曹雪芹偏心,也就算了。王熙凤呢,她对下人的辣手,对金钱的迷拜,她的八面玲珑,那一条不比宝钗更适合这场戏?探春,她也有著名的小丫头小猫小狗理论,对利益也识得准看得清,不然如何兴利除弊,而且她心里只有老爷太太,一心要用礼法DNA替换血缘,这样大好时机,曹翁为何不派给探丫头?自从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尊卑卑,爱有差等被前所未有地尊崇---或者说利用---之后,同样出于夫子之口的仁者爱人就淡出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存在压迫奴役的社会,既得利益者对被压迫奴役者负有原罪,黛凤探钗作为肉食者中的一分子,她们的生命里几乎不可避免地带有或浓或淡的冷酷色彩,我既不想以此否定她们,也不会为了她们否定这种冷酷原罪。这是红楼梦里的普遍现象,而作用于特殊的个体生命,这种制度性的冷也因个人性情内涵的差别表现得大为迥异。黛探之冷有针对性,且含有极大的感情色彩,比如探春的冷总是针对她的生母,黛玉对晴雯之死的冷漠态度被安排在宝玉诔文之后,熙凤的冷则充斥着利益的气味,唯独宝钗的冷,带有一种世人平等的道德意味,不是针对谁,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她把这种等级制度作为理念很真诚地信奉推崇,格外可悲可怕。曹雪芹安排她此时出场,用带有道德色彩的冷酷为金钏装裹,摒弃了感情利益方面的冷,也许别有深意吧。金钏的死,可不就是道德杀人礼教杀人而被杀者却不能得到一点人间悲悯的标本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