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2日星期日

黛玉有个好爸爸

原贴在这里

  一直纳闷,为何当初年幼多病、弱小无依的林妹妹在母亲死后孤身一人投奔到家世显赫的外祖母家,在人事关系复杂,勾心斗角、遍地都是势利眼的荣国府能够得到上至老祖宗、凤姐李纨等的疼爱下至紫鹃、鸳鸯、袭人、平儿、晴雯香菱等的尊敬与爱戴,就连六亲不认、刻薄寡恩的刑夫人也对她另眼相看。在贾府吃穿用度不说,她是穿的最好的,她的屋子布置的是最奢侈的。样样都比那三个亲孙女儿还靠前,住的是大观园最好的别墅—有凤来仪(潇湘馆)。每日除了晨昏定省之外,横针不动竖线不拈,旧年一年的工夫就做了一个香袋(袭人语)。一生病一般是皇家太医院太医来诊脉,人参燕窝来配药,贾母还动辄亲来看视。连同是客人的偶尔到贾府小住的贾母娘家人—-四大家族之一史鼎侯家的千金史湘云也没有她这样的优厚待遇。----至于宝钗就更没有如此待遇。
  除此之外不算,还可以时常耍一耍小脾气,目无下尘,间或冷笑两声,嘲笑一回。闲时就优哉游哉的看书、抚琴、悲春叹秋、吟诗作对,或扶一回青青竹竿,或逗一逗金笼鹦鹉,悠悠然超脱于众俗事之外,气质超尘,整一个今天的小资小姐。。
  偶认为这所有的一切不仅仅是因为林妹妹生的好,嘴巴巴乖巧,深得贾母疼爱,才华出众,深得众人喜欢。偶认为那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自古以来不变的规律。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一个无权无势又死了父母的家世败落的孤女这么好(特别是凤姐等一干人,无事就要欺压人的),林妹妹在荣国府简直是被众人捧上了天去(说捧上了天一点都不过分吧,大家看看史湘云就知道了,临回家前还要眼泪汪汪的提醒宝玉,要他在贾母面前时常提个醒好打发人接去。即使接来了,还要煞费苦心的做东道请客,到处送小礼物,一个小绛纹石的戒指到处送,生怕漏掉了重要人物,作为客人身份做客大观园,应该心安理得的享受主人家的招待罢了,还要反请客,摆一个螃蟹宴,要四处张罗,东家送一碟,西家送一盘,作为候府千金的她连底下的老妈妈小丫鬟都打点到了,生怕不周。张罗一天自己却没得好生吃。大家看从不将柴米油盐之俗事放在心上的黛玉何时何曾为这个操过心?何曾送过那谁谁小礼物?偶尔有也是几部书罢了,照样不是在大观园过的很优哉吗?)。
  偶认为林妹妹在贾府过的这么气度超然,心安理得是因为林妹妹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好爸爸,而且这个好爸爸给他留下了一大笔财富。
  即--林妹妹有遗产。而且为数不少。
  本人认为:
   在林妹妹母亲死后,林妹妹进贾府之前,当时身为扬州盐政的林如海就已经把财产转移到了贾府,托付给贾母与贾政,也许是预感到了什么(因为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有接班人),也许是觉得这个美缺的官职可能不会当的太久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吗。
  这么多的家产是不可能明摆着放在家里,等人来抄或等人来私吞的。
  他要为他的宝贝女儿打算一下将来。
  能做到“盐课”官职的林如海,本人认为,应该是深谋远虑,虑事周全的高手。
  他是应该早就把自己的后世安排好了,包括独生女儿黛玉的将来都安排的妥妥贴贴:
  家产和女儿一并托付于贾家,一来女儿也有人照顾
  二来有了银子贾家也不至于亏待自己的女儿
  他们收了赡养费自然会将宝贝女儿照料的衣食无忧,况且贾府
  是所有亲戚中往来最密,也最亲近的,也最堪托付的
  所以在晚暮之年忍痛割爱但很放心的并且力劝幼小的女儿黛玉到外祖母家去(大家看到黛玉当时是非常不愿去的,如海委婉解劝,又说自己将年迈是不会再娶小了,你到了外祖母家一应生活都有人照料,跟着姊妹们一起读书写字,跟在家里都是一样的等语。这才劝的黛玉忍悲含泪登舟而去)。她以为小住几天,父亲就会再接她回来的,年幼的她哪里知道,这是父亲精心为她安排的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出路,她这一去,就与父亲永无见面之日了!
  林如海身后那些财产怎么分配,哪些托管贾家,那些留给宝贝女儿,哪些遣散家人估计在给贾政的书信中都已经写的请清楚楚了,个人猜想这书信中的内容除了托孤外应该还有
  托贾家帮林妹妹将来找个好婆家的之类的话。
  后来贾链能够那么快就把林如海的丧事办的清清爽爽,家人姬妾及众远族远亲等都没的话说,毫无疑义,恐怕是拿了如海的遗嘱行事的,亦或如海在生前与家人都交代好了的。
  有人认为林家的财产后来是被贾链借办丧事的机会大肆侵占了去。
  个人认为不存在贾链侵吞林家财产的机会,一来老太太不会答应
  二来大家把林如海想的也太窝囊了
  只需看一下聪明伶俐的黛玉的智商就知道了
  他的世代列侯 、祖辈作官、前科探花、做到“巡盐御史”当今相当于国家石油部部长肥缺的老爸会是个没有才干没有算计死后任人摆布连女儿也孤苦无依的窝囊的智商低下的主儿?
  况且她的夫人是什么角色?是贾府唯一的金尊玉贵娇生惯养聪明伶俐的千金贾敏。
  若果没有才干的话,只怕当初贾母也不会答应吧?
  林如海在不动声色的安排这一切的时候,他必也考虑到了女儿的感受,他深知女儿的骄傲的性格,自己一旦撒手而去,一无财产二无地位的女儿如何在满眼势利的贾家立足,
  仅仅依靠老太太的疼爱?而那疼爱又是多么的变化无常,是想抓也抓不住的虚无飘渺!自己怎能将女儿的幸福建立在这样的虚无飘渺之上!!
  所以黛玉自扬州处理了父亲丧事回来,反而越发出落的超逸了!这超逸二字可大有琢磨。 应该是心里有底了吧。林妹妹第一次北上投亲是含泪登舟,心里颇不愿意的,而这第二次回归贾府却不同,是心里有了一种归属感的回归。她在内心里已把贾府当做了归宿之地。
  所以-----黛玉在物质上是富有的,正因为她的深谋远虑的好老爸的安排,才使她在贾府有了立脚的资本。有了不食人间烟火、超然于众人之外的气度。正是有了这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成就了一代才女林黛玉! 从来不见林妹妹为日常的家用费过心,连探春宝钗这样高贵的向来不问银钱的小姐都在大观园搞起了经济改革,改善家庭收入,算计起了柴米油盐之事,独不见黛玉有何表示。那架势:跟她无关,横竖都短不了我的那一份!无法想象,若黛玉也和刑岫烟(注意:论亲疏刑岫烟和贾家也是姑表亲戚,和黛玉之于贾家的关系是一个性质的)一样是两袖空空的去投奔了外祖母家的话,她在贾府的待遇将会是什么样子!无法想象,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要拿每个月那可怜的份例去到处打点,在腊月寒冬的天气把自己唯一的棉袄当掉,在大雪的天气里穿着半旧的夹衣拱肩缩背的行走于众富贵的红猩猩毡、刻丝银鼠灰鼠、孔雀裘貂皮帽羊皮小靴或狐皮大衣之间!衣不蔽体食不裹腹,那纵是满腹诗经的鬼才,也写不出“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那样的心思较别个不同又精致小巧、风流妩媚的诗句来。
  至于她心里总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悲叹,我想那是人之常情,个人认为这种感觉于她很富有并不矛盾。古时,一个未出嫁的小姐,虽有大笔遗产,但自己又不能象男子那样去当家立业,抛头露面,支撑林家门户,银子虽是自己的,但在监护人处托管着,又由不得自己使,吃几两燕窝还要宝钗悄悄的送来,以她的乖巧的性格,银子虽终归是自己的,她有了短缺,怎么好抹开脸子去讨人烦,让人家说自己没眼色,不识趣?
  所以这就是林妹妹虽有钱但却又经常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感叹。。
  众位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林妹妹有殷实的遗产做后盾,在势利眼遍地的大观园里,不会赔小心,目无下尘又不会讨老太太、太太欢心、不知道经济事务又不懂上下打点只懂读书吟诗的她早晚也会变成刑岫烟当棉袄一样的“待遇”的。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又没有刑岫烟的忍耐和全大体,我无法想象林妹妹在大观园能不能活到一个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