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2日星期日

乱弹“仕途经济”

原贴在这里

我只喜欢这一段。因为90%关于红楼梦的评论都从细节着眼,极端的例子比如焦大骂一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都能引伸出好多深层次解释,但是从大局、从曹雪芹写书的真实意图着眼的人太少。这都得怪曹老先生的文笔太好了,一两句话都能让红学家们发篇paper,打上好几架。可另一方面这也很容易造成误导。至少我是读红楼梦时太容易沉溺于文字美,对于书中的要旨却没有深思过。惭愧!


总而言之,大家之所以对“仕途经济”四个字发生了如此大的兴趣和如此大的分歧,我以为关键还是作者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也就没有给宝玉和黛玉找到一条哪怕仅仅是可能的出路。

后记:既然有说到“红楼识小”,我就寻思要来张扬个“识”的法子。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奇书、冠绝古今之作,主要的原因是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断裂、矛盾、挣扎和茫然。红楼梦并非处处都善、处处都美、处处都真,但它将我们中国人能想象到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空间的痕迹浓缩在这不太厚的一叠文字当中。为什么书中很多小小细节就让人回味无穷呢?原因本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在于横着竖着相关的文化、历史、思想和人物。所以我就想着这次借“仕途经济”这四个字,来抒发一下我的看法,也算是别一种读红楼的方法吧。红楼里有“百姓”、“百家”和“百代”,从一处一处的“小”,大家如果能串起一些一些的“大”来,并最终得到一点半点的“知”和“解”,知道“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我想,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存在对于我们的最大价值吧。

我读来真是开了一片新天地。

-------------------------------------------------------------

  说了半天好像没有出现“仕途经济”四个字,不过明眼人大概能看出来通篇都正是在说“仕途经济”的由来、发展和变迁。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红楼梦作者和宝玉(实为作者所借用也)眼中的“仕途经济”了。贾政之流应该是属于比较迂腐的书呆子的,也没有甚的理想,无非是“光宗耀祖”、“荣列朝班”什么的。寳钗在宝玉和作者眼中大约有些“外儒内道”的感觉,野心太大、权术之机心甚深。谁是“伪君子”、“假道学”,书里没有太明确地说,或者我没有仔细注意过、或者宝玉和作者本身也未必区分得很清楚。

  书中也没有出现类似范仲淹笔下的那种正面形象,可能到了康熙以后的年代,作者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根本看不到如此“纯粹”和理想主义的人了。但是作者恐怕还是有向往的,这从宝玉多次贬儒家而尊孔孟也可以看出来,现实中找不到同类,就很难为自己定位,只好托于古人,幻想古之贤人是如何如何的了。其实古之贤人未必如他所想,只是成了他自己心中的遥不可及的一个寄托而已。

  所以我们说“仕途经济”是不是应该、是不是可厌,应当分成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是作品和角色说的想的“仕途经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侧重点;另一个是撇开作品和角色,在当时社会甚至现在社会的客观条件下,“仕途经济”还有那些实际的含义。

  就前者而言,我以为作者和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反抗实际是对理想追求被极端庸俗化、沦为纯粹的利益工具的反抗。拿鲁迅的一个评论作为例子:魏晋时的竹林诸贤、特别是阮籍和嵇康,在言谈举止上表现得非常叛逆、无视道德,但其实他们心中对道德是十分珍重甚至狂热的,然而他们看到当时的社会道德完全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变成虚伪的假面(比如魏晋立“孝”为本、是为了弱化“忠”的原则对其篡位的质疑),愤怒到极点、因而采用极端叛逆地方式违背世俗遵循的所谓“道德”以讽刺那些“道德”的虚伪和荒谬。我以为作者和宝玉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还只是痛恨和茫然而已,并没有敢于通过反道德的方式来追求、维护和洁净道德,这当然也和作者受到佛道辞世避遁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影响从而变得更加小既有关系。否则,我以为作者应当实写或者虚写一个接近完美的正面“君子”形象从而让宝玉有以寄托才更合理一些。

  就后者而言,我们以黛玉和寳钗对“经济仕途”的观点为例。黛玉是根本鄙视“经济仕途”的,这么个“俗东西”、大约只配些“俗物”去搭理,因为按书中的描写,黛玉是比较接近陶渊明等崇尚道家自然的风格的,但是陶渊明自耕自种、尚时时不能自给、而要考虑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黛玉一个纤弱女子,除了被人养,更无存活的指望了。如果按照诗经的纯朴观点来看:不稼不穑,胡取吾三百纒兮;大约黛玉也没有什么好可怜的了。而寳钗对“经济仕途”是非常重视甚至向往的,原因大概有几个:一个是寳钗比较接受现实,现实生活中,这些官宦家的公子小姐,如果不去指望“仕途经济”,还真的没什么前途;二个是寳钗自己是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的,女子不能做,她自然希望帮助丈夫成就写事业。反过来说,寳钗有没有考虑过官场黑暗、人性险恶、物欲横流呢?不一定。一方面寳钗毕竟只能在闺中听写消息,自己的感受不够直接,这从有几处情节有人评论说寳钗心机瞒不过熙凤就能看出个影子,她毕竟经历得不够;另一方面,以寳钗这样的才华、要是宝玉真的听她的,将来如果进了仕途,她多用用“外儒内道”的心思和技巧、维持一户的安稳,我觉得倒也有可能是做得到的。但是以宝玉既简单又轻浮的心态,想如她的愿倒是真的很难。

  这个评论是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理想和追求的角度来说,就又不一样了,宝玉肯定是没有那么坚强的,别指望他能成为“淳淳君子”,那么和黛玉两个有理想没有现实的人碰在一块堆,恐怕就只有凄凄惨惨、生离死别了。这个结果虽然让平和、现实的人们看来很是不爽,但对于宝玉和黛玉来说,倒是痛苦胜过麻木,应该也能够接受。

  总而言之,大家之所以对“仕途经济”四个字发生了如此大的兴趣和如此大的分歧,我以为关键还是作者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也就没有给宝玉和黛玉找到一条哪怕仅仅是可能的出路(我们不说那种中了六合彩的、而是说现实当中可能的)。

  后记:既然有说到“红楼识小”,我就寻思要来张扬个“识”的法子。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奇书、冠绝古今之作,主要的原因是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断裂、矛盾、挣扎和茫然。红楼梦并非处处都善、处处都美、处处都真,但它将我们中国人能想象到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空间的痕迹浓缩在这不太厚的一叠文字当中。为什么书中很多小小细节就让人回味无穷呢?原因本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在于横着竖着相关的文化、历史、思想和人物。所以我就想着这次借“仕途经济”这四个字,来抒发一下我的看法,也算是别一种读红楼的方法吧。红楼里有“百姓”、“百家”和“百代”,从一处一处的“小”,大家如果能串起一些一些的“大”来,并最终得到一点半点的“知”和“解”,知道“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我想,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存在对于我们的最大价值吧。

没有评论: